“安徽检察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的正式上线,不仅是一项技术应用的突破,更是安徽检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。”4月3日,在安徽省人民检察院(以下简称省检察院)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(以下简称人工智能助手)上线仪式上,省检察院党组书记、检察长宋文娟说。
作为全国检察机关首个全省上线使用的人工智能助手,其依托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科大讯飞)国产化算力平台和法律行业推理大模型打造,目前已实现对盗窃、交通肇事、故意伤害、危险驾驶等4类案件量占比较高案由的智能化全流程辅助,从而以大模型助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。
聚焦“辅助”定位明确设计思路“案多人少”一直是困扰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院的突出矛盾。2024年初,安徽省检察院敏锐把握到国家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战略机遇,将AI应用探索纳入数字检察战略,组织并且开展检察科学技术创新工程。
“2024年10月,省检察院成立攻关课题组,联合科大讯飞,邀请具有丰富办案经验的基层一线检察官、功底扎实的技术专家共同研发。”安徽省检察院党组成员、副检察长鲁建武说。
人工智能赋能检察工作前景广阔,但怎么样才能做好具体赋能,没有一点先例可循。鲁建武介绍,经过深入探索,研发团队明确了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的设计原则和思路。一方面,坚持“业务主导、场景驱动、安全可控”原则来设计,严防陷入建、用“两张皮”的怪圈。另一方面,聚焦“辅助”定位,实行多场景点穴式设计、干预型生成式赋能、整体化无缝式对接的设计思路。
具体来说,点穴式设计,即在办案流程节点上配备功能相对简约的AI工具。干预型赋能,即将文书生成分为5个环节21个步骤,将AI功能拆解成数据提取、语义分析、总结归纳、知识查询、文稿润色等多项功能,再附着到21个步骤上,每步均需检察官干预确认。无缝式对接,即直接嵌入检察办案系统,让检察官办案中随需随用。
此外,研发团队梳理检察办案参考资料100余册,提取5000余件办结案件电子卷宗,经脱敏治理后进行数据标注,依托科大讯飞飞星一号大模型训练平台,集中强化学习训练。
2月8日,经过研发团队为期4个月的集中奋战,人工智能助手0.1版本得以呈现。此后,团队又进行了10次迭代升级,人工智能助手1.0版本正式走向应用场景。
人工智能助手赋能效果初显在具体应用方面,安徽省检察院分两个阶段启动试点。第一阶段,从2月8日开始,选择27个基层院进行小范围试用,解决500多个问题,达到基本好用。第二阶段,自3月7日开始,扩大范围试点,安徽全省79个检察院参与试用,达到好用稳定状态。
经过两个月的试用,人工智能助手的赋能效果已经初显,超出预期。“审查案件和撰写文书时长缩短50%—70%。1件盗窃刑事案件,审查卷宗和撰写报告从过去纯人工8小时至3天,通过智能辅助缩短到4小时至1天,办案效率大幅度的提高。”鲁建武说。
在上线仪式活动现场,一位检察官介绍了人工智能助手的赋能效果:一个上百页甚至上千页的刑事案件卷宗,经过人工智能助手的“抽丝剥茧”,很快就能轻松实现精细化编目、自动化分类、动态化入库,根据“八大类证据”分类构建证据链条,让卷宗阅读更流畅。
人工智能助手应用后,传统司法办案工作中过度依赖检察官的个体经验与重复劳动的现象,将得以有效解决,成为破解办案精力失衡难题的“金钥匙”,真正助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。
截至目前,安徽省检察院系统已运用人工智能助手成功办理案件2400余件,千名基层一线检察官亲身体验了人工智能助手,普遍反映在有效保证质量的同时,帮助大幅度提高办案效率。
“接下来,安徽省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入推动数字检察战略,加大检察智能化建设力度,拓宽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研发技术和应用领域,以检察技术高水平发展支撑和服务检察工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。”宋文娟表示。